簡介

粒狀物(PM)與粉塵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,指的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或液滴微粒。常見於工業製程中,包括焊接、研磨、切割、物料搬運與燃燒過程。依其顆粒大小,分為可吸入懸浮微粒(PM10)和細懸浮微粒(PM2.5)。這些微粒若未妥善處理,不僅影響廠區內外的空氣品質,也可能對員工健康造成威脅,甚至導致環保法規的罰款。

粒狀物的控制可利用以下幾種物理手法來達成:重力、慣性、離心力、靜電吸附或是加濕處理。常見的防制設備有:旋風集塵機、脈動式集塵機、洗滌塔…等。

旋風集塵機

洗滌塔

脈動式集塵機


粒狀物及粉塵防制設備選用原則:

  1. 粉塵微粒的物理及化學特性,
    包含:粒徑大小、濕度、化學性質、溫度…等
  2. 排放標準與環保法規
  3. 處理風量與濃度
  4. 場地與安裝條件
  5. 運行成本與維護需求
  6. 系統整合與未來擴充

典型的粒狀物及粉塵空汙控制流程:
完整的系統包括

  1. 廢棄收集系統(如集氣罩)
  2. 預處理設備(如旋風集塵器)
  3. 溫度調理器(如熱交換器)
  4. 控制設備本體
  5. 風車及輸送風管
  6. 粉塵排放系統


  1. 廢棄收集系統:廢氣收集系統是整個控制流程中最重要的單元,收集效率的好壞是影響污染控制系統效能的關鍵。
  2. 預處理設備:空氣污染控制流程的規劃,須先考慮到被收集粉塵的特性如果粉塵的顆粒太粗、過於尖銳或有火星等,可能對後續處理設備造成損害或超負荷。透過預處理設備,可避免造成其他處理設備的危害或降低其效能。
  3. 溫度調理器:污染源所排放的廢氣溫度因製程條件不同而各有差異。一般而言,廢氣須要調理的情形有下列兩種:
    (1)廢氣溫度過高:廢氣溫度太高,會對處理設備造成損害或導致濾袋破裂等問題。故須於處理設備前,先降低廢氣溫度。 而降溫的方式亦應同時考慮濕度對處理效率的影響。降溫可分間接或直接冷卻、氣冷或水冷等各種方式。
    (2)廢氣溫度過低:各種不同的廢氣有其不同的露點(dew point)溫度。當廢氣成分中含水量高,且於露點下操作時,則廢氣中的水分將被冷凝而由氣態轉為液態。而這些冷凝水在設備中則易造成腐蝕、結垢及堵塞濾袋的現象。為避免這些現象的產生,須在控制設備前,先將廢氣予以升溫,以免損害控制設備。升溫的方法可配合控制設備的特徴選擇適當的設施。

規劃流程

專人到場現勘

規劃設計

製圖確認

備料製作

施工按裝

變動調整

試車運轉